觉雅(是什么感觉)

1. 觉雅,是什么感觉?

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

浣溪沙 宋·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此词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所作。回到江宁后,他建起了“半山园”,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日子,表面上安然自适,淡泊宁静,而实际上,满眼繁华过后的凄凉和人走茶凉的落寞。

人未走,茶已凉,虽然很残酷,但是很现实。

有这种感慨和失落的人,一定是曾经在工作或者生活当中,风光无限,前簇后拥的人。你的身上必然有着别人想要获取和利用的资源、价值。

你未走时,对于有求于你的人,你就是他们眼里的座上宾,让你觉得人生快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其实,那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话说“人走茶凉”是必然,是常态。而人未走,茶也凉,肯定是将走的状态了。在那些现实的人眼中,人之将走,你的价值便也走到了尽头,你的身上,你的手中,很快就没有了他们想要的资源,想要的利益, 那么你就不再是他们席间的座上宾了,而是他们身边的擦肩客了。当他们毫无所求的时候,当然便会慢慢疏远你。

人走茶凉,其实不必太介怀。人走茶凉,这恰恰是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最简单的直白。你尚有价值,我且留着你时时叙旧。你若无价值,我将你从我的生命请出,腾出座位,我为下一个过客温上一杯茶。

茶凉了就不要再续,人走了也无需再忆。

人走时,坦然地面对人来人往,这不失为一种强大。放下过去,让心归零,休整好自己的状态,再继续前行。如此便好!

觉雅(是什么感觉)

2. 黛玉临终前为何对紫鹃说自己身子是干净的?

因为《红楼梦》的缺失,关于林黛玉的死,众说纷纭。《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黛玉临终前对紫鹃这么说:

“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这是高鹗续书的描写。宝黛恋情后来成了公开的秘密。黛玉本来就目无下尘,对于别有用心的人来说,宝黛难以掩饰的情感就是击倒她最好的利器。要不是贾母护着,有损宝黛名声的谣言早就出现了。

一、林黛玉的死

林黛玉是洁身自好的女孩子,如果被诬陷为德行有亏,无疑是在精神上毁灭性的打击。黛玉承担着风刀霜剑,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她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她知道人们在攻击她,只是这种敏感话题,没法主动提及。直到临终一切都无所谓了,才说这么一句,算是对那些污蔑和诽谤的正面回击。她与宝玉相爱,却从未做过云雨之事。她们的爱情是精神的契合。黛玉这话无非是说我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走。

林黛玉这话,让人不禁想到晴雯。晴雯同林黛玉体貌和品性非常相近。晴雯被赶出去后,宝玉去看他。晴雯说我并没勾引你,却说我是狐狸精。早知如此担了虚名,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王夫人不喜欢黛玉,而晴雯酷似黛玉,恨屋及乌,对晴雯恨之入骨。王夫人亲临怡红院,命人将病中的晴雯拖出。晴雯死后,贾宝玉悲痛异常,写下了著名的芙蓉女儿诔。突然从芙蓉花后走出林黛玉,两个人讨论芙蓉诔。最后竟然改成: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这岂不真的成了祭悼黛玉的诔文。怡红夜宴时林黛玉抽得芙蓉花,这芙蓉诔何尝不是暗伏黛玉的死。

黛玉和晴雯毕竟不同。晴雯是丫环,性格火爆,在她看来,没有性关系却担污名,所以她至死耿耿于怀。黛玉却是出身大家,从小接受的嫡女正室的教育。事实上黛玉自珍自重。宝玉能够得到黛玉的爱,根本原因在于他对黛玉的尊重。晴雯的遭遇应该就是黛玉的遭遇。宝黛爱情世人皆知。袭人听了宝玉诉肺腑,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想到丑祸、不才之事。真正不干净的,反倒怀疑、诬陷干净的。晴雯的判词中说,寿夭多因诽谤生,应该是林黛玉命运的预言。在这个意义上,我说《红楼梦》并非未完。

二、在贾府生活这十多年,黛玉认清了王夫人、贾母等人的真实面目

想当初,林如海在世,贾母急切地接黛玉来贾府,精心培养黛玉和宝玉的感情。可是黛玉父亲不在了,一切都开始改变。直至贾府没落,贾母年老,她向金玉姻缘妥协,给了黛玉致命一击。

随着逐渐长大,宝黛感情日益深厚,情投意合;搬入大观园,怡红院和潇湘馆离得最近,两人依然比别人亲厚。人言可畏,就连我们答题的也有人顺着问题在搜罗所谓宝黛的不检点。黛玉从来不劝宝玉仕途经济;俩人共读西厢;猜疑、试探、口角成了他们的常态;紫鹃试玉,吓得宝玉差点死了。王夫人全都知道,甚至知道得变了味。加上袭人建议王夫人令宝玉挪出园子;更有金玉姻缘的薛宝钗如此可人。

王夫人第一次见面就告诫黛玉不要搭理宝玉。凡是与宝玉亲密的都没有好下场,金钏儿并没有什么出格之举,却被撵出贾府,好像做了什么丢人的事,落个惨死;晴雯被王夫人认为是狐狸精勾引宝玉,将她活活逼死;林黛玉是与宝玉相爱,但是他们的爱是纯洁的。她容不得别人对她泼脏水,自己不能嫁给宝玉,不如早死。为了自己的名声,为了林家的声名,更为控诉贾母、王夫人和这个丑恶的社会环境。林黛玉强调自己的清白,她不想死后落个不洁之名。

三、林黛玉本来就干净,除了身子是干净的,她的精神也是干净的

林黛玉是世外仙姝,比晶莹雪更加剔透晶莹。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因为受了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今生是来报答浇灌之恩,要用一生眼泪还他。这种感情是神圣的,纯洁的。黛玉的心是干净的。黛玉与宝玉的相处是有底线的。作为女孩,她无疑是干净的。

贾府是个肮脏之地,贾府中人为了欲望和利益,不顾伦理纲常,毫无道德底线。在这么个脏地方,林黛玉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她说自己的身体是干净的,连贾府这种脏地方,也不能把她污染。宝玉从不敢对黛玉胡来,他们是精神伴侣,追求纯真的爱情。黛玉在弥留之际声明,自己虽然深爱宝玉,但爱的不染一尘。她可以理直气壮地魂归离恨天。

大家还在讨论黛玉要去哪里。“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她一直都想回到父母身边。其实此刻这早已经不重要了,林黛玉在唱葬花吟的时候,就有了不如归去的念头: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送我去哪里并不重要,只要离开贾府这个污淖渠沟就好。

其实干净不干净又如何。红楼梦诸钗无一不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中,她们被关在大观园这个锦绣地狱。尤二姐好像是死于王熙凤之手,其实王熙凤不那样做就能好吗?林黛玉多次拒绝宝玉的轻浮,认为清白比命都重要。临死还说我的身子是干净的,这难道不也是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吗?其实包括尤三姐、王熙凤,她们都是死于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那种制度、那种男权理念。作为一个女儿不能把握自己命运,任人宰割,命运是极其悲惨的。这个世界就没给她们留一丝活路。她们却还要追求那可怜的清白。

四、黛玉说自己的身子是干净的,是因为有人说她不干净

很多人到书中寻找蛛丝马迹,实在找不到,就说是在八十回以后一定有人造谣中伤,说林黛玉和贾宝玉云云,于是当权者就如何如何。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地方。那就是《红楼梦》作者最擅长的不写之写。下面我来试着谈几处,您看与此有关吗。

最早传出黛玉小心眼是在黛玉进贾府四年以后,周瑞家的送宫花,因为周瑞家的把黛玉放在最后。一个奴才那样欺负黛玉,黛玉没有逆来顺受;第一个公开说黛玉多心的是薛姨妈;黛玉进贾府的第一天,因为宝玉摔玉而伤心难过,袭人劝她别多心,那时她还是善意的;可是黛玉多心慢慢就传开了。从此黛玉的敏感小心、多愁善感,都被说成多心刻薄。第八回薛姨妈公开说黛玉你这个多心的;说黛玉行动爱恼人的是史湘云,那是在史湘云知道黛玉剪了她给宝玉做的扇套,在薛宝钗生日那天说黛玉像龄官,而且是在黛玉并没有恼她的情况下说的;最恨林黛玉高傲,连半个眼睛都不瞧我们娘俩的是赵姨娘,那是她接到薛宝钗送礼后说的;后来有一次赵姨娘路过潇湘馆,特意进屋看望黛玉,黛玉有所戒备,一边热情款待她,一边示意宝玉离开,此前他俩正在谈燕窝的事。保不齐赵姨娘不造谣生事,用来攻击宝玉;薛姨妈搬进潇湘馆照顾黛玉那么长时间,而且薛宝钗让莺儿认茗烟娘干妈,谁能保证这条渠道不出流言蜚语?紫鹃就曾打着姑娘的旗号说宝玉,打紧的那起混帐行子们背地里说你,你总不留心。

黛玉是有精神洁癖的。容不得别人说她在男女大防方面有什么不妥。其实,欲加其罪何患无辞。可是居然有人还在分析为什么会有流言蜚语。

有人猜测黛玉担心自己有什么事被误解自己与宝玉有所越轨,被贾母等嫌弃不干净,胡乱烧化。就搜罗所谓有损黛玉清白之事。有人猜测王熙凤见过宝玉拉黛玉手,说这属于身体接触,有伤风化;有人猜测抄捡时,紫鹃说二玉不分你我,会被认定他俩有不才之事;有人指说静日玉生香,曾经同床共枕,但是宝钗直接走进来,并没发现他们有啥不对;有人说宝玉替黛玉喝酒无异于变相接吻,其实黛玉不是连宝钗漱口剩下的半杯茶也喝了吗?

五、结论,应该把黛玉这两句话联系起来阅读理解

那就应该是我不仅精神洁癖,身子也是干净的。面对江东父老,我问心无愧;魂归离恨天,我绛珠仙子依然故我;回到灵河岸边,我绛珠仙草照样抬头挺胸。正因为我的干净,朗朗乾坤,离恨天外依然晴空万里,空灵碧透;灵河岸边,三生石畔至今没有被污染。在我纯洁高贵的灵魂面前,那些蝇营狗苟,卑鄙龌龊的追名逐利之徒自当羞死,她们死前敢说自己从身体到灵魂都是干净的吗?那些摇唇鼓舌,造谣生事的卑鄙小人,难道也敢说不怕阴司地狱报应吗?

3. 秦可卿为什么要带贾宝玉去自己房中午睡?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讲述了贾宝玉在秦可卿房间里梦游太虚幻境,睡梦中由警幻仙姑教会他与秦可卿做了那男女云雨之事。

看到这里,可能有很多人不是太理解,秦可卿为什么要带宝玉到自己房中睡中午觉呢?

宝玉到可卿房中午睡,决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是贾宝玉对午觉环境挑剔,而秦可卿房子又是最好的就去了这么简单。曹雪芹设计这一情节是有计划的,有寓意在里面的。

有人说,贾宝玉任性,到秦可卿房间里午睡也没什么关系,我想不一定。秦可卿已结婚,她嫁给了贾珍的儿子贾蓉为妻,按辈分,贾蓉是贾宝玉的侄子,所以秦可卿虽然比贾宝玉大,但秦可卿却是贾宝玉的侄媳妇,是该叫贾宝玉叔叔呢。

虽然宝玉人小辈分大,可卿人大辈分小,但双方毕竟隔着辈分,这在封建社会是很讲究的,就算宝玉不懂事要去,但可卿已为人妇,这时也不应主动带宝玉到自己的房间里午睡的。

也有人说这完全跟贾母对可卿的信任有关,可卿做事稳当,让人称道,所以宝玉作为长辈,此时累了,可卿虽作为小辈,宝玉到来,那可秦可卿肯定是要给宝玉贴心照顾。因此,她带安置宝玉到自己的房间睡午觉,是很自然的事。

也有人不服说《红楼梦》就是一部小说,讲故事就是要巧妙,可卿带宝玉到自己房间午睡是碰巧了,哪有什么寓意不寓意的。

但这事决不是偶然的,秦可卿让宝玉到自己房里睡午觉应当是曹雪芹刻意安排的,他究竟想通过这件事表达什么意思呢?下面谈谈我的理解。

《红楼梦》在描写这一段中写到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到宁府会芳园赏花,贾宝玉跟随着,一时倦怠,不想走了,贾母便命人好生哄着,歇一回再来。于是秦可卿就带贾宝玉去自己房间休息,宝玉自然高兴。虽遇一个嬷嬷反对说:哪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的理?但这也没用,秦可卿还是带着贾宝玉去自己房间休息了。

秦可卿这么做,是不是胆也太大了呢?可卿出身小户人家,但深得贾母欣赏,称她为“重孙媳妇中的第一人”。看过《红楼梦》的人,有很多是不喜欢秦可卿,这主要关于她同公公贾珍之间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关系,还认为不应该把她列为金陵十二钗之一。

虽然可卿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曹雪芹似乎对她还是比较偏爱的。

说起秦可卿,她可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她在贾家的身份是宁府贾蓉的妻子,却被贾母称为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连曹公也称赞她“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林黛玉”,从她的官名“兼美”来看,就说明她是“兼钗黛二人之美”。

秦可卿虽美,但也风流,她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最具争议性的一个女子。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她与公公贾珍的不伦之恋,当然也有这次与叔叔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云雨之情。小说中焦大经典一骂就特别有代表性:“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据说“爬灰”这个词,就是源于这是。

言归正传,我认为曹公安排可卿带宝玉在自己房间午睡这一段剧情,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的良苦用心。那就是他要借用秦可卿来完成他自己认为的一件大事,是什么呢?

这就体现了曹雪芹的人生观、爱情观,在他看来,人世间真正的爱情是不存在,是空虚和虚拟的,是人们产生孽债的祸根。正是爱和情才使人们因空见色、因色生情、因情贪色、因色生孽。

所以,归根结底这爱和情才是人世间最大的孽。那么,从哪些可以体现出来他的观点呢?

我们注意到,在他描写的警幻仙境宫门上有这么一幅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横批:“孽海情天”。可以说,这幅对联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它就是向外传达了曹雪芹关于人世间的爱与恨,恨与情,情与怨的认识和看法。

这就是曹雪芹关于人世间的爱与情的认知,正是有了这种观点。曹雪芹就煞费苦心地构思了这个场景,他想借用“警幻仙子”来引导贾宝玉,目的是让宝玉,其实是让世人看清楚,人间的这种爱和情,情和恨,到头来只不是人们的自作多情,自寻烦恼才产生的。只有把它揭露出来,才能使人惊醒。

所以,曹雪芹就是想通过用警幻仙子做指导来一步一步引导贾宝玉到梦游太虚幻境,通过在虚幻中的场景,去慢慢开导宝玉,不要迷恋情爱,迷恋女色。让他领悟,能赶快跳出世俗情爱的迷圈,迷途知返。他这样做其实就是在警示世人的。

曹雪芹于是就安排了秦可卿带宝玉到自己房间午觉这一场戏,秦可卿作为警幻仙子的妹妹,在戏中被安排在梦中许配给了贾宝玉,这才有了警幻仙姑安排秦可卿去传授贾宝玉“云雨之事”。

安排这样一个场景,曹雪芹就是要宝玉或世人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在真正的爱恋下男女的“云雨之事”才能算得是真正的爱。而世俗间的轻薄浪子与放荡女子之间的云雨不是真爱,只能算是“苟且之欢“。

那曹雪芹为什么会给宝玉这样的安排呢?因为他看出来宝玉身上的淫性了。他通过警幻仙子说贾宝玉是“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再明白不过了,曹雪芹认为贾宝玉自身还不纯洁,有情孽之根。必须要警示和劝告贾宝玉,要有所警觉了,不能整天泡在女人堆里,要有所收敛,不能学作下流。通过对他进行教诲,改造和劝导,使他惊醒,赶紧跳出来,否则,最终他也会被情爱所累、所陷。

秦可卿的角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她在这场与宝玉的云雨中,化作警幻仙子。警幻仙子是干什么的呢?她是掌管人间美女命运簿籍的仙女。她自称是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境警幻仙姑。

作为太虚幻境之主警幻仙子的妹妹,秦可卿原本是钟情首座,专管风情月债,后奉警幻之命降临尘世,为人间第一情人,负责引导金陵十二钗早早归入太虚幻境(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中第一个魂归仙界的)。

在仙界时,她是专管风情月债的钟情首座,到尘世后,她是身负重责的第一情人,她的职责是“司人间之风情月俩,掌世俗之女怨男痴”,是地地道道的爰神一个。叫警幻,就是要提醒人们不要相信幻觉。

秦可卿化作是警幻仙子的妹妹,她所掌管的就是人间的风情月债,也可以说她此时就是情爱的化身。

她被曹雪芹赋予了三个任务,一是让她同贾宝玉云雨过后,让宝玉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知道男女之事;二是让宝玉懂得人世间的男女情欲就这样,不过如此。三是引导贾宝玉“渡情”,远离世俗的情欲。目的就是让贾宝玉明白,他所面对的爱情只不过只是一场梦,一场游戏,一场空。

曹雪芹最后想让贾宝玉在“初试云雨情”后,就是在领略过这场与警幻仙子的妹妹的云雨后,最终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幡然醒悟,远离尘世间的情爱,回归正道。

说实话,曹雪芹的这个想法和愿望出发点应该是好的,但结果却不一定让人满意。因为他的良苦用心在宝玉身上没有起到什么效果。贾宝玉可能怎么也不会明白为什么自己“初试云雨情”的对象会是秦可卿?他想不通。因此,在贾宝玉看来,他只是在秦可卿房间里做了一场春梦,至于为什么会做这个梦?他其实是迷迷糊糊的,什么都没有搞清楚。

所以,《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为了教化宝玉,便把自己的妹妹秦可卿许配给了他。因此,秦可卿才是贾宝玉的真正启蒙者。

在金陵十二钗中,除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以及王熙凤、李纨和巧姐三人,都是贾家真正的小姐和奶奶,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和秦可卿,哪一没有和宝玉有一段情感纠葛呢?用《红楼梦》中的原话说,她们都是在宝玉处“挂了号的”,是陪宝玉了结此案的“风流冤家”。

她们这几位“风流冤家”都很好地各司其职了,只有秦可卿的职责就是“情”和“淫”,正如她的判词所言: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也怪可怜的,她的名字是谐音是“情可轻”,判词一句“情既相逢必主淫”便给她定了性,就连她房内的香艳装饰,以及她和宝玉、贾珍之间的暧昧关系,都是作者为了塑造她是那种轻浮人而设计的。

对于秦可卿,曹公原意决不是要指责她,他的设计就是秦可卿来到人间的任务所在,那就是从表面上来看,她是来教化宝玉通人事和引导金陵十二钗早早归入太虚幻境。实际上她是担负着向世人诠释“情与淫”的辩证关系的重任来的。

图片来自网络

4. 为什么很多人明明不懂书法?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智慧超群,在哲学和其他领域都有非常高的建树,因此他的学生很多,比如柏拉图。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个学生感觉自己的老师真是太聪明了,于是他跑向了雅典城的神庙,向当时的雅典神求签祈问:

在雅典城中,还有比苏格拉底更为聪明的人吗?

这位学生得到的结果是否定的,他兴奋地跑向老师家,向老师告诉这一喜讯。然而苏格拉底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并不高兴,而是带着这位学生遍访雅典城中所有的人,和他们辩论。结果辩论了一圈下来,发现好多人确实不如苏格拉底聪明,基本上都会被他驳倒,而阿波罗的神谕看起来似乎是正确的。

学生得意洋洋,苏格拉底并不开心,他仍然认为神谕不是正确的。经过了长久的思考后,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神谕是正确的,也是不正确的。

他对自己的学生说:

太阳神阿波罗之所以说我是聪明的,是因为至少我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知道自己无知,别人却连无知都不知道。所以在这个程度上,我是聪明的。但是既然我已经是无知的了,就不能称之为是完全聪明的,所以我是不聪明的。

后来,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福柯将苏格拉底的这段话总结为苏格拉底的无知。

其实这段话描述的就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道理,那就是随着我们对于一个事物逐渐而又深入的了解,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原本所拥有的、对于这个事物非常自信的认识会逐渐的崩塌,实际的情况是:我们一无所知,也就是越学习越无知。

而我们在生活中也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很多人觉得他对某一个领域是非常了解的,但是实际情况是他了解的并不够深入,他只是了解了一点点皮毛之后,就吹嘘自己对这个领域是非常精通的。

然而你还是会被他的自信所感染,会被他那种无知的勇气所感召,认为他是非常懂这一行的。

比如,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对书法是非常精通的,于是就开始对其他人学习书法的情况进行指指点点,认为你应该这样或者那样去写书法。如果你不按照他这样或那样去做,那么你就学不好书法。

而心理学领域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效应原理,是用来描述这种状况的,这个心理效应叫 “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这个效应是由当时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邓宁和自己的研究生贾斯汀克鲁格一起搞一项研究。

这项研究的缘起非常有意思,它源于一个非常有趣的社会新闻,当地有一个美国人,他在小学课本里看到了柠檬汁在白纸上可以隐形的知识。由此他断定柠檬汁可以使事物隐身。所以他在当地的银行进行抢劫时,脸上涂了柠檬汁。他认为这样就可以躲避监控,使自己逃过一劫了。

当美国警方抓住它的时候,他非常的震惊,他说:

我已经涂了柠檬汁了,为什么你们还是能够抓到我呢?

实际上,他对柠檬汁能够隐形这件事的理解并不是深刻的。他知道柠檬汁可以隐形,但是他却不知道柠檬汁能够隐形的原理,他被他的无知所害了。

因此,戴维·邓宁和他的研究团队着手研究了这个状况,他们发现,越是对于事物一知半解的人,越是能够显示出迷之自信。

然而,这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得到这个结论,而是戴维邓宁在分析这个结果的时候,将知识分为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对于具体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一个是对于自己掌握和了解这些具体知识的认知程度,也就是自己知不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

他把这两个维度总结为两个关系,一个是你在某个领域的技能水平,一个是你对这个技能的自我评估的能力 —— 也就是你对自己的水平跟别人相比是个什么位置,有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在这个研究中,他发现越是掌握技能水平越差的人,那么他的自我认知能力也是差的,所以这就会造成他对自己技能水平判断的误差,因为他认为自己能够有比较好的掌握力,而人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因此就会让他们在心中产生一种迷之自信。

而相反的,有一种人,不管他的专业技能是好还是坏,他的认知能力是清楚的,他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且准确的判断他的技能水平和其他人相比是如何的。

很多人其实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也是这样,认为自己对于书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从而对于自己掌握技能水平能力的判断就会倾向于好的一面。

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往往掌握的非常糟糕。

比如,有人会认为:

我的书法水平不好,但是我的认知能力是好的,也就是我能够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水平确实不如别人,因此我的认知能力基本上是正常的。

而所谓对于自己技能水平的认知能力,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元认知能力,即对认知的认知。

邓宁和他的实验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大量的实验,他们认为,那些能力差的人,自我评估能力也差。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

而我们都知道,倾向于高估自己是每个人心理中的“天生自恋”在起作用。没有自恋,人就无法建立其真正的自我和拥有勇气。但是勇气绝对不等于盲目自信、不等于鲁莽。而那些被人们常常称之为鲁莽的人,实际上就是在自我认知上有问题。他们没有办法觉知自我。

而那些真正像苏格拉底一样博学的哲学家、拥有真正智慧的人,他们既在专业领域的知识上有用绝对优势,同时又对自我有着清晰完整的认知。所以它们往往倾向于低估自己。

那么这个心理学原理对我们学习书法有什么启示呢?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真正要注意的,不是知道我们知道了什么,而是要常常去思考,自己还有那些东西是不了解和清楚的。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

只要一个人觉知到自己无知,那么这就是他开始求知并且走向知道的起点。相反的如果一个人整天想的都是自己知道的东西,那么他永远都将处在一种无知的状态。

因此,正如《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所说的那样,人们应该建立一个反向图书馆。一个真正智慧的人,会拥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书架,这个书架不是摆放自己读过的书目,而是要放置一些自己没读过的书,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的去提醒自己不要高估自我,永远保持谦卑。

而我们学习书法也应该如此。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反向书法馆。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提醒我们,到底有多少东西、有多少书法家的字帖,是我们从来就没有学习过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虽然人类有充分的能力和时间去认识到书法艺术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种风格、流派,但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力量都是有限的。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说真正掌握了书法的全部真谛。

所以,不管是王羲之还是颜真卿,是赵孟頫还是董其昌、柳公权,这些书法史上鼎鼎大名的书法家,他们都是微茫的个体。即便他们拥有犹如苏格拉底一样的智慧,他们仍然是“无知”的。而之所以他们要比其他书法家更让们敬佩,是因为他们无知的程度要更浅,而其他人,无知的程度要更深。

5. 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中国书法的发展,书学界也渐渐对“宋尚意”一说达成了共识。认为宋代书法的所谓“尚意”,就是注重书家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注重主观的发挥与个性的张扬,强调书法艺术的抒情功能。具体地说,可从四个方面去理解宋书尚意的涵义。

一是强调书法的“载道”功能。在中国古代,“道”是哲学的代名词。书以载道,就是要求书家必须具备有一定的哲学修养。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即是此意。苏轼作为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其在哲学修养上有着极深的造诣。以他为代表所创立的“苏氏蜀学”,是融会了儒道佛三教后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哲学派别。在蜀学的哲学思想中,“道”是最高的境界。苏轼认为,书家要通过书法作品表现“道”,不能是直接的,只能是间接的,也即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寓“道”之“意”。苏子由说:“道非有无,故以‘恍惚’言之。然及其运而成象,著而成物,未有不出于恍惚者也。”而书法艺术正具有这一特性,点画之间,形万物,寓千意,富于一种朦胧之美,最适于体现道之“恍惚”,因而书法就成了一种寓“道”、传“道”的重要载体。

二是要求书家要有渊博的学识。体现在书法作品上,即是所谓的“书卷气”。苏轼认为: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书法“尚意”的基础。他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他告诫后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进一步强调了读书对学习书法的重要性。黄庭坚也持相同观点。他论书,重在一个“韵”字。他曾说:“凡书画者当观韵”。而一个书家只有具备了深厚的学问底蕴,作品才能脱俗,才有“韵”可观。他评苏轼的书法曰:“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这就明确揭示了书法之“韵”与学问素养的关系。宋代书家在学识修养上给后人做出了楷模。如苏东坡,其诗词文章开一代风气,又是文人画理论的首创者;黄山谷诗文也开宗立派,被奉为江西诗派鼻祖,影响深远,且于禅理画理深有所悟;米芾学识广博,为文奇丽险峭,精于鉴赏,绘画上开创米氏云山画法。其它见诸典籍的书法家如欧阳修、韩琦、刘敞、王安石、司马光、钱穆父、宋徽宗赵佶,甚至南宋的陆游、范成大、岳飞、朱熹、文天祥等,除了本人是书法家外,或者是政治家、思想家,或者是文学家、诗人和画家,或者集三者于一身。如宋徽宗赵佶作了画以后,常常用瘦金体书法在画幅上题写诗文,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蜡梅山禽图》和《芙蓉锦鸡图》上的题诗,其书法风格与画面保持一种和谐的审美情趣,开启了后世诗、书、画三者结合的风气。苏、黄、米等也多书写自撰的诗文,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米芾的《苕溪诗》帖等,书者用情感把诗文与书法自然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书法与诗文同成千古绝唱。这种现象在宋代以前的书法史上是极少见的。

三是注重书家的人格情操。书法艺术的传统审美中十分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因为书法是借助于汉字的书写,来表现书家心灵思想、审美情趣的,于是便有了“字如其人”、“人即是书”、“书为心画”等说法。把书法作品的美丑与书家品质的美丑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苏轼在其题跋《书唐氏六家书后》中强调了这一点,他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紧接着,他又进一步阐述道:“世之小人,字书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在书法欣赏的过程中,尽管不排除有欣赏者主观成分的存在,但人品的高低的确对书品的雅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书家在书法创作中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品位,追求高尚的审美趣味。力戒俗气,不为俗人,方能创作出高品位的书法作品。

四是注重书家个人情趣的表现。宋人把书法视为寄托情感,抒发性情的载体,自然就不重陈法而喜创新。通过创新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创作手法,书写出独具面目的书法作品以寄托自己的意趣、情感。苏轼曾向世人宣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里的“法”,是前贤的古法,也即他“烦推求”的对象。然而,这并不是说苏轼作书不要法,他在创作中所要尽力摆脱的只是他人之“法”,摆脱他人之“法”的目的在于“意造”自己的作书之法。即“我自用我法”去创作。黄庭坚也随苏轼摇旗呐喊:“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他们的声音是相一致的,评价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高低,不能以其是否合乎古法为最高标准而是看它能否充分表现书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是否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是否能激起观赏者的强烈共鸣。

宋人书法创作的尚意取向,更加注重了书写者主体的感觉、意志、情感、学识等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从而把书法推向了一个更具有创作自由、更具个性化特色、更具时代精神的艺术空间。

那么,北宋尚意书风是怎样形成的呢?综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是尚意书风形成的根源。

赵宋定都汴梁后,宋太祖为了避免重蹈晚唐、五代的覆辙,“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偃武修文”,尊儒崇道、施行文治。“文治”国策的核心是大开科取士之门和对士大夫群体的尊重优容。据《宋史》记载:“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巨公,皆由此选”,且“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后人曾对北宋科举取士做过详细的统计:“北宋自太祖至徽宗八朝的一百六十六年间,共开科六十九次,取进士、诸科三万四千一百六十三人,每举平均取士达四百九十五人,每年约为二百另五人,相当于唐朝每年取士人数的二、三倍之多。此外,尚有制举和特奏名没有统计在内……特奏人数相当可观,尤其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起,每举动辄数百名,若将他们统计在内,每年取士总数更为唐代的五倍左右”。由此可见,科举取士制度在北宋得到空前加强,以至于有了“状元及第,虽将兵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的说法。也就是说,北宋统治者从制度上给读书人提供了许多进身的机会,而且一旦登第备受重视,登第成为置身通显的最重要的途径。一时,读书之风愈演愈烈,重学之士比肩接踵。这样的结果,自然造成了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北宋的“文治”国策,还使得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在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下,文学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可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和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情感,“尚意”的书法创作理念,亦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2、对“唐人尚法”的反叛是尚意书风形成的内在因素。

从书法艺术发展的自身来看,所谓的唐人“尚法”即是说到唐代已将楷书的创作发展到了极致,达到了法度上的完美,后人不可能再超越这座峰颠,而唐代的行书创作相对滞后,为后代书家留下了一片可发展的空间。五代杨凝式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苏轼、黄庭坚等北宋书家敏感地看到了这一点,便高举起蔑视成法,鼓吹创新的旗帜,主张书法抒写襟怀,渲泻性情,对“法”进行反叛。由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书家的大力推动,“尚意”书风逐渐成为北宋书坛的主潮。

3、北宋刻帖对尚意书风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北宋自《淳化阁帖》问世之后,刻帖之风盛行,先后出现了《长沙帖》、《绛帖》、《二王府帖》、《大观帖》等十数种。这些帖某种程度上都把“二王”奉为正宗,晋人法书占居主流,而唐楷却是只字未录。可见从宋太宗时期起,就开始有意识地排斥“尚法”的唐代书法,重新追溯晋代风韵,实际上这是“尚意”抒情书风迈出的第一步。因此有人说,北宋刻帖的刊行,是尚意书风的前奏。的确如此,北宋刻帖中所收录的大都是颇具魏晋风范的行草书尺牍信札,这就引导着当时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学习起行草书来,习行草书成了宋人学书的时尚,而行草书又最宜抒发书写者的性趣情感。因此说,北宋刻帖对尚意书风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北宋士大夫阶层的趋雅化是尚意书风形成的人文基础。

北宋是一个“郁郁乎文哉”的时代,文人群体空前壮大,文化素养普遍提高,书法、绘画、诗文之事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如朱熹所云:“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在书法方面,对魏晋风度的倾慕心理,意味着宋代文人士大夫对自己所属群体文化品格的认识定位是“雅”。这个“雅”在宋人观念中,不是外表的飘逸潇洒,而是内在的品格学识和修养。北宋时期,士大夫文人群体十分庞大,据有关资料显示,仅见诸典籍的书法家就有800余人。这些文人士大夫生活上是优裕的,精神上是自由的,琴、棋、书、画、茶、酒、花、诗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赋诗作画,观景题壁,拨阮听琴,游心翰墨,兴之所致,全凭是一个心境。由此可见,庞大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是北宋尚意书风产生的肥沃土壤,缺此不可。

5、禅宗为尚意书风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流派。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后,渐渐为中原本土文化所消融,与中国的老庄思想和魏晋玄学相结合,形成了禅宗。禅宗到了慧能时期,废弃了原有的僵化教条,认为“本心即佛”、“道由心悟”、“瞬间顿悟”等,“心”是悟道的根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宋代僧人继承了慧能派的衣钵,进一步提出了“直了见性”、“直指本心”,强调人的“心意”活动,这恰恰与北宋文人士大夫的口味相吻合。于是,禅宗与北宋士大夫文人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频繁的交往活动中,禅宗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单就书法而言,苏轼的“意造无法”、“苟能通其意”与禅宗的“本心即佛”、“直了见性”精神上是相通的。宋书“尚意”对于唐人“尚法”的反叛,即是以禅宗的源于本性,崇尚自然,冲破束缚为理论依据的。

尚意书风,是一个时代审美趋向的产物。这个时代的书家,多少都会打上“尚意”的烙印,但其代表人物,当首推苏、黄、米、蔡四家,史称“宋四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嘉祐年间进士。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开豪放词派。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著作行世。书法上为“宋四家”之首。他所创造的书体世称苏体,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对古人前贤的书法继承方面,苏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要了解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篆、隶、草诸体都要有所涉猎,不能局限于只临摹学习一家一体。他说:“世人之书,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不通其意者也”。但继承的目的还是为了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正是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他特别推崇颜真卿的书法。苏轼还认为,书法创作心态很重要。“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此外,要追求字外的意趣和神髓。不能太拘泥于法度。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观他的传世作品,的确如他所说的那样,不斤斤计较用笔的法度和间架结构,大小欹正任其自然,重在笔墨情趣和心灵意态的表现,但其意境高雅,非常人所能及。因此,他在论自己的书法创作时曾自信地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可学。”苏轼的行书,特别是黄州及其以后的作品,不难看出这一点。如在黄州书写的《黄州寒食诗帖》,用笔真锋多变,豪纵飞洒,气势极为浩瀚。可感受到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情恣性的挥洒,如果不是“意”的不可遏止的流宕,是不会有如此效果的。其他的如元祐八年书《李白仙诗卷》、跋王齐翰《勘书图》等行书帖,均姿态横生,挥洒自如,意趣优游。苏轼博学多能,才华横溢,故其书变化无穷。学习苏书,光凭功力,没有高深的文化素养,是无法达到他那高超的艺术境界的。宋代的苏辙、周邦彦、李纲、陆游,明代唐寅、吴宽等,多学苏书。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榜。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合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等行世。从他存世的书迹看,主要是行书和草书二体。黄庭坚行书初学苏轼,如他书于元祐二年(1087)的《徐纯中墓志铭》。元祐四年前后,开始涉猎“二王”法书。但他学习“二王”,不一味临摹其笔画,而是深入揣摩其笔意,他说:“《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后又于颜真卿、杨凝式用工尤深。他认为,晋以后书家能得右军神髓者当推颜真卿与杨凝式。云:“王氏以来,惟颜鲁公、杨少师得《兰亭》用笔意”。黄庭坚素来注重人品在书法中的体现,因此他从颜真卿书法中所汲取的不仅仅是颜书的体貌笔法,还有其蕴含的节义情操。其他书家如李北海、柳公权、智永、欧阳询、禇遂良、徐浩等的作品都曾为黄庭坚所取法。黄庭坚的行书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他的大字,得力于《瘗鹤铭》。《瘗鹤铭》笔势开张,点画飞动,多篆隶遗意,其撇捺拖出、倾欹逸宕的姿态都给黄庭坚以很大的影响。黄庭坚的草书,书学渊源、脉络清晰。早岁学周越,二十年抖擞俗气不尽,后得笔于张旭、怀素。他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意,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所谓与蝌蚪、篆、隶同意,乃指草书亦有用笔之向背,并非任意屈伸。在这一点上,山谷并从实际生活中有所领悟。“山谷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夔道,舟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荡浆拨棹,向背分明,力送到端,舟行始速。草书用笔,亦应如此。试看其草书代表作《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等,中宫敛结,长笔四展,瘦劲奇崛,别具风神。比之怀素连绵圆润的用笔,卓然有所发展。黄庭坚的草书,可谓已达到高超的境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宋代学黄书者有高宗赵构及朱敦儒等。明代有沈周、文徵明等,清代有郑板桥、恽格、吴大澂,近代有李瑞清、吴昌硕、齐白石等。

米芾(1051--1108),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仕、海岳外史等。有《书史》、《宝晋英光集》等著作。对于书法,米芾几乎把它当作了自己的生命,也即在诗文、绘画诸方面书法占居了第一位。这与苏、黄有很大的差别。据米芾自述学书历程,大体是先习唐楷,由颜而柳,由柳而欧阳询、禇遂良、沈传师、段季展各家。于时人周越、苏钦舜亦有涉猎。元丰五年(1082),经苏轼点拨改学晋人,于王献之用功尤深。此后,遍临天下前人法帖,进入“集古字”阶段。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元符三年(1100)。之后步入艺术的收获期,即“刷”字阶段。“刷”字一说,是米芾对晚年自己书法的评价。他与宋徽宗论时人书法时说:“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而称自己“刷”字。米芾对自己的“刷”字很自信。他说:“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的确,米芾打破了传统的“中锋行笔”的单一笔法,藏、露、正、侧各种笔法并用,后人称之为“八面出锋”。米芾挥毫之时,不假思索,运笔如飞,随手刷掠,往往又快而能收,结体飘逸,不重法度,而特具气势。米芾作诗曰:“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放笔一戏空”,一是靠心态,二是靠功夫。米芾晚年,已把二者融合到一个自然的境界。观米芾这一时期的书法,如《珊瑚帖》、《值雨帖》、《右军紫金乡石帖》等,无不精彩绝伦,令人惊心动魄。除了书法,米芾于书论、绘画、鉴赏等方面,也有着极深的造诣。

米芾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南宋时的王升、米友仁、吴琚都能得其神韵。明代的董其昌、王铎两大家,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当代书坛,米书影响尤为巨大。

至于“宋四家”中的蔡襄,很多书论家把他排斥在“尚意”书派之外,这一做法值得商榷。蔡襄生活在宋代较为平静的时期,他十八岁举进士甲科,名动京师,少年得志使他愈发对这个繁华的时代感到满足,后又长期担任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端顺殿学士等令当时文人所羡慕的高官。优裕从容的生活条件,久安无事的社会环境,熔铸了蔡襄的细腻内向的心理结构和持重克制的性格特征。体现在书法上,就是一种“丰姿秀媚,气韵温雅”的风格。米芾评蔡襄书法曰:“体态妖娆,行步缓慢,多饰繁花”。这恰恰是蔡襄含蓄而又细腻化心态的外露,体现出那个阶层文人情感所独具的特征,即抒情的曲折性和细腻性。从这一点出发,蔡襄也应属于宋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

北宋书家其他的如赵佶、蔡京等,其书法都具有鲜明的“尚意”特征。蔡京应是“尚意书风”的第一个牺牲品。有人说“宋四家”中的“蔡”应是蔡京,因其是恶名昭著的奸臣,为后人所唾弃,就以蔡襄取而代之了。不管这一说法是否有历史依据,但从中可以看出书家人格道德修养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赵佶的瘦金体书法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飘逸的线条,恰如美人舞摆杨柳;那收笔处重重的一顿一提,又神似壮士西园踘蹴。风流不羁,飘飘洒洒,融怡自若,体现了一个多才多艺封建帝王的“逍遥游”心态,与其性格修养相表里。

从书法史的角度看,书法“尚意”理论萌芽于蔡邕,后经卫恒、王羲之、孙过庭等无数书家的不断努力,到苏、黄已趋完善,再加上苏、黄、米、蔡等北宋尚意派书家成功的书法实践,在北宋这一大文化背景的土壤上,尚意书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书法思潮,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6. 粗制滥造的诗反获点赞?

谢邀答:真正律诗无人问津,粗制滥造反获点赞?

都是“意境第一,平仄不拘”惹的祸

律诗和律绝,合称格律诗,也叫近体诗。

普通话第一、二声为“平”,第三、四声和古入声字入声字及相应方言为“仄”。平仄律,是格律诗创作审美绕不开的话题。

平仄的“替、对、粘、韵、律”,是格律诗体裁形式赖以存在的基本规则,是鉴别格律诗与古体诗的客观量化标准。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平仄押韵规则束缚,因此平仄失替、失对、失粘、出韵、出律,是古体诗常见现象。“意境大师”自诩不凡,常常故作高深,装腔作势,罗列古体诗,张冠李戴为“格律诗”,以讹传讹什么“拗救格”、“翻波格”、“孤雁格”、“偷春体”、“折腰体”、“仄韵体”等畸形怪格,逐一否定平仄的替、对、粘、韵、律基本规则,打着“意境第一”的招牌,说什么“平仄不拘,瑕不掩瑜”,混淆格律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格律诗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的传承堪忧!

读者的平仄押韵常识亟待普及

不愿或驾驭不了平仄的人不在少数。一些不明真相的格律诗初学者,是在“意境大师”的畸形怪格误导下,盲目追捧和跟风“意境大师”以讹传讹的畸形怪格,深深陷入邯郸学步的烂泥坑拔不出脚来。因此热衷于不拘平仄,粗制滥造而又张冠李戴为“格律诗”,在“意境大师”圈内相互跟风和追捧,点赞量自然比真正的格律诗高,骗取了头条机器展现量的倾斜扶持。如此推波助澜,致使真正的格律诗门前冷落车马稀,无人问津,头条机器展现量随之递减,如此恶性循环,遵规守律的格律诗创作者流量由此每况愈下,甚至少得可怜!长此以往,格律诗体裁话语权垄断在“意境大师”个人权威手中,“意境大师”个人权威主观只言片语代替了平仄替、对、粘、韵、律等客观标准,一切由“意境大师”个人说了算,一群追捧者跟在后面山呼万岁,呐喊助威,场面可谓壮观,格律诗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传承堪忧!

格律诗创作属于冷门领域

体裁创作审美较其他体裁难度大,专业性较强,“阳春白雪 ”难以适合普通大众欣赏。点击量、阅读量少,头条机器展现量随之打上“劣质”的烙印,就会被无形打压,难以在头条坚持生存下去。即使比肩古人格律诗名篇,也难及名人光环下古体诗、自由诗、乃至屎尿白话散文回车分行的展现量。

仇律人群不在少数

不得葡萄吃,反说葡萄酸者,大有人在。这类人群,对平仄有畏难情绪者,也有不学无术驾驭不了平仄者,故作高深,鼓吹贩卖畸形怪格者及其追捧跟风的追星族比比皆是,谁普及平仄替对粘韵律基本常识,揭露畸形怪格真相,势必威胁到“意境大师”的个人权威垄断的话语权,被其群起而攻之!真正的格律诗传承举步维艰!

走出今人格律诗创作的窘境

格律诗创作的出路,在于结束盲目追捧跟风畸形怪格,粗制滥造,阿谀奉承的诗坛个人权威只言片语垄断话语权的现象,还平仄替对粘韵律客观量化检测的严谨科学态度和百姓发言权,结束个人派别“圈子”之间徒耗时间和精力的无谓论争,酌词炼句,群策群力,早出、多出佳句名篇,才能传承和发扬格律诗传统文化艺术瑰宝!

7. 自己写的书法送人时要注意什么?

自己写的书法作品送人时要注意什么?

送人的书法作品,注意两个方面:书写的内容和落款。

人际交往,礼尚往来,这是人之常情。在选择书法作品作为礼物时,你就要知道你所送去是道贺、道喜、祝福、乔迁、开业、祝寿、问安、示爱、厉志、吊丧、修身等等。你的书写内容要与事相关。特别在婚喜、祝寿、吊丧方面,书写的内容一定要谨慎。对选择的词句,多查阅一下辞典。把词意弄清楚,不要让人产生误会。把自己的一番好意,变成了恶意。这就事与愿违了。不要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学,写一些生僻难懂的词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些词语一语双关,尽量避免这类语含双关的内容。人际交往不只是双方共同的情感交流。他有你做朋友,还会有其他的朋友。当他的朋友做出相反的解释时,由此而产生出不好的结果。

落款是你对作品的简要描述。分长款与穷款。穷款就只单落自己的姓名。长款有话则多写,无话便写上日期即可。有人在落款时这样写“XXX书之”。记住了,“书”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再加一个“之”字。落款写上自己的名,”书”字都可以不要,再加个“之”字,不但画蛇添足,连字意都发生了改变。让人一看便知外行所为。

总之,书写内容对应清楚,不使人产生歧义。落款简洁。能不写的尽量省去。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83)
成园温泉(从常州到武汉自驾游)
上一篇 2023年11月30日
杭州师范大学地址(阿里巴巴去杭州师范大学
下一篇 2023年11月30日

相关推荐

  • 儿童游乐挖掘机(你听过什么离奇的故事)

    为了补贴家用,凤凰山下的山民经常进山,在大山里挖野菜和药材。而且为了能够节省时间和体力,以求挖到更多的好东西,山民们有时候会直接在山上搭建塑料大棚暂住,三餐吃着干粮。...

    2023年11月08日
  • 1.65用英语怎么读(一升等于多少斤)

    升和斤其实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升是体积单位,一升等于1000毫升,等于一立方分米;而斤是重量单位,一斤等于500g。一升和一斤之间的转换需要知道事物的密度。...

    2023年11月10日
  • 苏烟多少钱一条(如果你发表的文章没有阅读量和点击量)

    谢谢邀请,很高兴回答题主的问题。默默无闻地在头条创作,即使没有阅读量,没有点击率,仍然在坚持,坚持什么?我的答案是——坚持信念!...

    2023年11月11日
  • 鼙鼓(鼙鼓已闻)

    白居易《长恨歌》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诗句,谓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生活为安禄山的叛乱所惊破。...

    2023年11月11日
  • 济南老年公寓(南部山区经济一直停滞不前)

    建议:1、修路:大涧沟至柳埠的路加宽、及辐射到各个景区、村庄的路加宽整修、再就是各村的生产路要统一规化、地有多运路要有多长、方便农民耕做,首先质量要高。让农民的果实能够运下山。政府要加大考查、規化、施实的投入力度。2、建设跑马岭大型森林公园、...

    2023年11月12日
  • 长沙钢琴培训(长沙哪里有花鼓戏大筒购买)

    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周南中学、明德中学、南雅中学、长沙市实验中学、长沙外国语学校、湖南省地质中学、长沙市第十一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沙县一中、长沙县实验中学、望城县第一中学、长沙市雷锋学校、宁乡一中、长铁一中。...

    2023年11月19日
  • 郁志曰(锤子科技还会做一些相关的周边吗)

    映入眼眶的是通体洁白的机器面板,让人感受到其简洁大方的风格,面板与出风口网格的严丝合缝则体现了制作工艺之严实。虽然是长方体型,但剃除了棱角的设计,进行了圆润的处理,让其质感得以提升,不愧设计过剩之名。圆润洁白的造型让它足够百搭,出现在任何场景...

    2023年11月24日
  • 2022养老金上涨调整通知(养老金并轨2022年退休的有增加吗)

    经批准,有关部门22日消息,确定从2023年1月1日起,为2022年底前已按法规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22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3.8%。...

    2023年11月27日
  • 青岛联通网上营业厅(谁创建了青岛联通)

    联通本身没有IPTV平台牌照,也没有IPTV内容牌照,所以,播放什么内容,联通根本决定不了。IPTV业务属于三网合一的初级产品,本身集成了电视网络、互联网络、电话网络。...

    2023年12月01日
  • 手机总是提醒“系统升级”,到底要不要升级呢?看完终于明白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是我们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的重要平台。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系统也会不断进行升级,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多的功能。每当我们的手机收到系统升级的提示时,我...

    2023年12月10日
返回顶部